有的養殖戶花了大筆資金建設好了養豬場,購買了智能化養豬設備,但是在經過養殖生產后,發現效益不理想,這是為什么呢?是有哪些問題造成的呢?
一、一味追求規模,缺乏通盤考慮
1、豬場建設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,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,不是做擺設、做樣子的,要遵循實用的原則,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。
2、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規定,有利于疾病的預防。既要防止疾病傳入和傳出豬場,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豬場內傳播。
3、不能只追求規模,并不是規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強。同樣的管理水平,規模越大,管理的難度越大,發病率越高。
4、要有利于管理,有利于生產。
二、選址不合理
1、離居民太近:畢竟養豬可以造成空氣和噪聲的污染,要避免與當地居民造成沖突,也要避免人員繁雜帶來的不安全因素。
2、離公路太近:道路上的運輸車輛繁雜,其中不乏運豬,特別是運輸病、死豬的車輛,還有運輸糞便的車輛,這些車輛都是潛在的傳播疾病的媒介。
3、離其他畜牧場太近:疾病的傳播途徑復雜,很多疾病可以通過空氣傳播,也可以通過蒼蠅、蚊子、鼠類、貓傳播,有時傳播途徑不明。若豬場間距離太近,疾病很容易通過各種途徑傳進豬場。
三、豬場布局不合理
1、很多豬場用圍墻圈起來,在里面就見縫插針,哪里有空地,就在哪里建豬舍,不同豬舍混雜在一起。其實豬場的布局對疾病防控、生產管理影響很大,因此在設計、施工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。根據生產模式的不同,可以分為單一地點三階段飼養,也可以采用兩地點飼養。
①兩地點飼養是指種豬繁育一個地點,保育和育肥在另一個相對較遠的地方。原則上產房、保育和育肥豬舍要做到全進全出。配種舍、懷孕舍、保育舍、生長舍、育肥舍要從上風方向向下風方向排列。專家建議盡量縮小豬舍的規模,做到小群飼養,以利于降低豬的發病率。以一棟保育或育肥豬舍飼養不超過500頭為宜。
②各種豬舍的數量不配套:最重要的原則是產房、保育舍按生產節律分單元全進全出設計;豬欄規格與數量的計算方面,產房兩欄對應保育一欄,保育與育肥欄一一對應;先設計好生產指標、生產流程,然后再設計豬舍、豬欄。
③沒有按全進全出設計:現代養豬業疾病越來越復雜,原因之一是種豬繁育區和保育區在同一個地點,而育肥豬在另一個地點。這種飼養模式的優點在于容易控制疾病。缺點在于管理相對費事,運輸成本提高。
2、三階段飼養是指在一個環境中分三個區域飼養,分別是種豬和產房區、保育區以及育肥區。
①圍墻:豬場要建立圍墻,明確豬場的范圍,防止員工隨意進出豬場,也能防止閑雜人員隨意進出,還可以防止野生動物進入豬場。
生活區和生產區要有圍墻,或者以各種房屋隔開,以防止員工隨意進出生產區。生產區和生活區只能有一個通道,而且要設立消毒池,員工只能從這一通道經過消毒池進出,以防止將疾病傳人豬場。
②布局:根據豬場計劃的規模確定各階段全進全出。雖然有些豬場按全進全出設計,但由于豬舍不配套,真正飼養時則很難做到。整棟豬舍全進全出,可提高生產性能21%~25%,而整個豬場全進全出,可提高生產性能30%。
四、豬舍規模過大
一般情況下,一棟豬舍飼養的豬數量越多,發病率越高。除非能夠很好地控制豬舍的環境,特別是空氣,否則不建議超過500頭豬。
目前的趨勢是豬越養越大,因此在育肥舍的時間可能會延長3~4周,因此,育肥舍的數量可能需要增加,而且育肥豬在100千克以上時的占地面積要相應增加。